01、上海中国银行大楼
中国银行大楼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钢框架结构,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即东面主楼为17层(包括地下室2层);后部中间8层,两面各为6层、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早期现代建筑风格。外墙为平整的花岗石贴面,立面以垂直线为主,方形窗洞上下排列整齐,中间凸出部分,两侧饰以镂空寿字图案。顶部为四方攒尖式,中为结顶,覆以暗绿色琉璃瓦,坡度平缓。
年10月10日宋子文主持了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的奠基典礼,年大楼结构大致完成。正当工程即将完工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扫尾工程延搁,年成为汪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几经交涉,直到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此时离建造大楼时间已经过了十年。
檐下有装饰性的石头拱。门内有九级台阶,紫铜大门两侧有圆柱,门上外墙有石刻孔子周游列国图案,“文化大革命”中被铲去。由过道转门就进入了营业大厅,大厅为大理石地坪,天花板上有八仙过海图案雕饰,并悬挂宫灯,亦在“文革”中被毁坏殆尽。地下室有当时最先进的保险库,全大楼有14部电梯,各层装有子母钟。整幢大楼的空调及消防等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
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王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年后,这座大楼里迁入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以及中国茶叶、畜牧、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等,成为上海金融业的一个集中点。
02、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大楼,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原址为美利楼,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中银大厦自年底开始规划设计,年4月动工,年建成,基地面积约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4米,建成时是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楼。大厦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象征中国。
中银大厦曾获年香港建筑环境评估“优秀”评级奖项、年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十大最佳建筑、年大理石建筑奖、年AIAReynoldsMemorialAward、年杰出工程大奖、年杰出工程奖状等。
中银大厦基地面积约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楼高70层,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米。
中银大厦顶楼四层和底座的19层均为中银香港的写字楼,其它楼层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银大厦办公。属于中银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楼是营业大厅、十七楼为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和宴客厅,其余都是银行办公场所。在43楼有一个开放予公众参观的小型观景楼层,而顶层70楼的“七重厅”则是主要观景楼层。
整座中银大厦可简化地看成是由四个不同高度的三角柱体构成,层层叠起,节节高耸。最下面的1~17层,大致是由四个三角柱体组成的立方体;从平面图上看来,即为正方形,每条边长52米,由两条对角线分割成四个三角形。再往上,则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层,对角线北面的那个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东面两个三角柱切掉了,从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体参差不齐的形状。到第52层,就只剩南面那个三角柱体,一直达到顶部第70层,其尖角即为大厦最高点。从不同侧面看去,中银大厦犹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节节升高。
中银大厦两侧的两个三角形花园,与建筑物的三角形主体协调统一,格调和谐,与大厦相交映衬。园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布局经营,古朴典雅,颇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更使整座建筑透发出浓厚的中华文明气息。
03、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位于离故宫约2公里的西单商业闹市区长安街边,大厦主体高度为45米,南面和东面两个入口各宽54米,高9米,进深14米,在仅有45米的高度衬托下,建筑的体量显得很大。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曾被贝聿铭自称“收山之作”,年,贝聿铭又接受了苏州博物馆与澳门青少年科技馆设计任务。
在日本大厦的身上,贝聿铭善用几何形体设计的特点再次展现出来,与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列“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的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等一样,本大厦也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体现出贝的个性,贝聿铭一直追求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建筑风格,因此其作品总是与众不同,从而能成为经典。
中行总行大厦贵宾入口的玻璃墙,以三角形为主,菱形、圆形、方形、半球体为辅构成,简洁中蕴涵了变化,简单的数学几何语言使人易懂且融合进去,而且没有民族界限。
而大厅内部,西北二侧高墙上的8个巨大切面,使空间视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还体现了银行的实力和应有的威严,中间切面上的中行标志非常醒目。切面之间,悬挂着一个钢制大圆环,起与切面缓和的作用。大厅内部墙壁有4个大圆孔,保证了西北二个方向的视觉延伸。由东南角的主入口进去,正好与切面组成的几何构造的内部空间遥相呼应,中间的楼梯二旁的绿化形成了愉悦的视觉走廊,拾阶而上,形成了上下二层的业务空间,一般业务在上,而保密性强的在下。
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占地面积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下4层,局部6层,地上15层,屋顶高57.5m,是一座智能化的办公大楼。大厦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任设计顾问,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PPA)主持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担任绿色咨询。建筑西侧、北侧主楼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东侧、南侧附楼部分为钢、混凝土结构。
因建筑功能要求,本工程四个区段间没有设缝,全部整体连接,整个结构为板柱框架—剪力墙体系。地下室墙为mm厚地下连续墙结构,地下室四周设置预应力锚杆。采用筏基,底板厚16~23m。空间网架位于建筑物中部,弦腹杆均为焊接件,节点采用特殊钢板焊接空心节点。东侧、南侧两个主入口处采用大空间托空钢桁架,高6.9m,长55.2m,上部托有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地下室中部为大跨度空间,柱距39m,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04、苏州中银大厦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中银大厦位于寸土寸金的环金鸡湖中央商务商贸区,占地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这座高端金融办公类综合体建筑是贝聿铭及贝氏建筑事务所在苏州呈现的又一力作。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与广泛运用的浅色石材共同勾勒出带有古韵的造型,现代建筑语言正重新诠释着苏式建筑传统,使之在一众CBD中优雅地占据了一席。
创建空调为贝式设计提供了高端大厦空调系统送风方案。可配合阿姆斯壮天泰矿棉板吊顶的隐形风口设计,其中无边框TF6、TF7、TF8等产品的灵活运用,将现代简约、时尚大方,建筑装饰性与功能性完美结合,得到了主设计师的认可与赞赏。整个送风口系统完全根据需求长度,实现了连续延伸、隐形无缝连接,再次体现了创建空调强大技术实力!
苏州中银大厦自年开始设计,年建成,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设计充分利用基地东北两侧河流两岸美丽的景观及宽广的视野,采用简洁的建筑体型和外表来呈现中国银行雄厚的实力,以简化形式和立面为这家标志性的中国银行提供强大的形象信念。
该项目同时也借鉴了贝氏其他中国银行大厦项目中的设计元素,建筑几何体框架、高大而充满日光的入口大厅、方格天花、室内石材贴面等,清晰的建筑语言既是一种致敬,也是对贝氏建筑风格的传承。
05、香港旧中国银行大厦修缮
年,贝礼中先生受邀完成了对香港中银大厦旁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有67年历史的香港旧中国银行大厦,该建筑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外观不可变动,修缮仅可在内部进行,由于曾被装修过,修缮主要是为了恢复其原本的“富丽堂皇”。
项目保留了原有建筑外观,仅在内部进行修缮。大堂的地面、柱子、墙面等均以原本的奶白色大理石为主,带来温暖、怡人的建筑氛围。修缮复原了屋顶的原本设计意图,同时,被改造成圆形的柱子也都复原为方形,与大厦外观的方形相呼应。
旧中国银行大厦达到了更加开放的使用效果,为来访客户带来了更舒适和尊贵的空间体验,产生出与城市共融的连接性与亲切感。
06、中银海口江东国际金融大厦
中银项目占地约2.43万平方米,由3个地块构成。项目将建成集办公、商务三栋一体的建筑。其中,1号楼商务楼地上5层,高24米;2号楼办公楼地上17层,高80米;3号楼租赁/办公楼地上7层,高37米。三个地块地下室均为2层。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6.78万平方米,地下3.34万平方米。
项目被设想为一系列错落的漂浮盒子,不同的建筑模块之间通过裙楼屋顶相连,借此游览到屋顶景观和开放庭院。建筑入口由位于裙楼的大型中心庭院启引,开口望向天空,视线可与塔楼直接贯通。
裙楼内部援以中式庭院的禅意,布置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庭院,使阳光、空气和景观贯穿于建筑之中,将游园的概念与内部流线相融合。底层开放的建筑空间和较低的地下室,为建筑内部提供了充足的光线和空气,庭院激活了建筑的全部楼层活力。建筑营造出的静谧氛围里,能够深入感受到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体验。建筑主体结构已于近期封顶,建成后将成为海口的一座崭新地标。
07、广西南宁中银金融中心
项目位于广西南宁,规模较小但仍贯彻着贝氏独特的设计风格。两座高度不同的塔楼,由低矮裙楼统一起来。其中较小塔楼的外表,覆盖着晶莹的双层幕墙,当夜幕降临时,它将会变身为城市中一座发亮的水晶立方体。本项目的中方联合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入口有一个光线充足的巨大中庭,贯通了四层楼高的空间,将所有建筑功能连接在一起,形成商业活动和人员互动的活力氛围。中庭顶部设计了富有韵律感的格子天花板,赋予室内具有秩序感的空间,这也是贝聿铭先生经典的吊顶设计手法。
光线充足的通高中庭贯通了四层楼高的空间,将所有建筑功能有机连接为一个整体,孕育商业活动和人员互动的活力氛围。中庭顶部采用贝氏经典的吊顶设计手法,设计了富有韵律感的方格天花板,赋予室内具有秩序感的空间。
08、上海中银金融中心
上海中银大厦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1-7-3地块。基地面积.9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大厦由日本日建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建筑总高度米,地下3层,地上53层。项目总投资2.3亿美元,是以中国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等为主投资兴建的一幢集金融、办公、餐饮、休闲于一体的超高层甲级智能化办公楼。
上海中银大厦地下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核心筒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围框架梁为钢梁,中低层部分柱为劲性钢筋混凝土,变截面及变截面以上部分为钢柱。53层沿短轴方向设四道水平桁架。转换层结构采用与建筑设计最为贴切,受力流畅的斜柱框架结构。中银大厦结构和机电设计采用多种新技术,并遵循节能、环保、高效和高度智能化的原则,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成为继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后又一幢标志性建筑,得到了多方好评和肯定。
上海中银大厦建筑造型新颖,由古老的铸币(布币)而抽象出的形态,象征着中国金融的历史和未来。天圆地方的建筑形态、竖直向上的建筑线条,塑造了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之塔。屋顶的碗式造型似乎又象征一个聚宝盆。中银大厦在上海地区是较早开始运用内光外透的设计手法,窗帘箱,外侧安装日光灯带,内侧安装窗帘,夜间通过日光灯带的外透形成了秀美的内光外透,充分展现建筑的体形和轮廓,丰富了城市的夜色。
由于建筑立面的要求,从23层开始建筑平面由正方形逐步转换成纺锤形。设计充分利用中央混凝土筒体的刚度和稳定性,转换层设计摒弃传统的巨型桁架承托,采用与建筑设计最为贴切,受力流畅的斜柱框架结构,节约了工程造价,并提高施工效率。在结构布置和构件选用上尽量使节点构造简单、施工方便。
上海中银大厦机电设计充分考虑节能、环保、高效的要求。大厦为二路独立电源同时供电,但母线分段运行,互为备用。当二路市电全部失电,2台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在15s内自启动,供给大厦内紧急配电柜以保证主要负荷的用电。
楼内共设有一个主变电室及三个副变电室。整个大厦采用先进的电力监控系统,空调设备、电气设备、给水系统全部采用了BA集中控制和智能化程序管理。采用以电及天然气锅炉的蒸汽作为能源的电制冷及溴化锂制冷机,可根据能源价格调整运行机组,降低运行成本。空调水系统分四段,减少设备承压和管径,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免责声明:
图片文案来源于网络,仅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