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季关于政策强农与数字强农内附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乡村是中国的根,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引擎。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做到的,它一定是一个长期发展推进的过程。

那么,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在哪里?乡村振兴该如何实施?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规划政策有什么?乡村振兴发展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产业情况如何?让我们今天来探究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作战就要部署,如何把乡村振兴变成亿万农民的福祉福音,把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变成美好现实,关键在落实,重点在行动,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政策和环境,才能让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事半功倍,让真抓实干成为乡村振兴最响亮的语言。

乡村振兴的实施步骤

短期(年)

到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到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期(年)

到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长期(年)

到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环境

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

▲清大文产规划院整理

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

▲清大文产规划院整理

乡村人口规模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随着人口较快增长,农民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信明显改善。

据测算,年,全国农村地区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99.7%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话,98.1%的户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95.7%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年,全国农村地区有65.3%的户所在自然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3.6%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

乡村人口流动情况

从各国的历史发展情况经验来看,乡村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客观规律。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天约有近百个自然村落消失,虽然速度较快,但是乡村在短期内不可能灭绝,还担任着乡村居民的生存及生活的重要角色,预计到年,我国仍有2亿人口居住在乡村。

目前,国内处于大力发展乡村的历史阶段,无论是乡村改革还是特色小镇,都会对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乡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仅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收入,也解决了“人口—土地”的压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乡村产业情况

(一)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

年粮食产量亿斤,连续9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棉油糖、果菜鱼、肉蛋奶等生产稳定、供应充足。绿色发展有力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用地膜回收率达到70%,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超过万亩。

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拓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近3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多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奶业振兴扎实推进。

(二)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

各地依托乡村资源,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个。

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引导加工产能向粮食等主产区布局,促进就地加工转化。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约23.2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健康养生等园区景点,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乡村服务业创新发展,年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8万亿元。

(三)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

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

融合业态多元呈现,发展综合种养等循环型农业,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万亩;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等延伸型农业,年主食加工营业收入达2万亿元;“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

融合载体丰富多样,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个、农业产业强镇个。

(四)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

各地发展企农契约型合作模式,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

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股份合作型模式,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五)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

“十三五”期间,农村创业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吸引一大批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扶持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在乡创业,形成农村创新创业热潮,吸引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向乡村汇聚,成为乡村产业发展强大动能。

年在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万。逐渐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万人左右,比年增长了万人,增长18.8%,首次突破万人。

(六)产业扶贫扎实推进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建成甘肃定西马铃薯、江西赣南脐橙、陕西洛川苹果、湖北潜江小龙虾、重庆涪陵榨菜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扶持、引导龙头企业的力度,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共同发展。目前,龙头企业牵头创建多个产业化联合体,辐射带动农户万户。

城镇与乡村经济互动情况

农村与城市的对接是城乡互动的核心动力。由于具有高度集聚性、开放性等属性,城市往往成为区域中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因此,在城乡双向互动机制中要进一步发挥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在城镇化的基础上,让农村在与城市的深度对接中实现发展。

当前,城乡两个市场的依赖性、渗透性加深,在城镇化率即将过半、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城市要靠农村广阔的市场开辟空间,农村也要以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调节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城乡间的互动不再仅仅是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而要向更加深入的程度迈进。新时期,农村要以城市的消费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节生产,这是城乡双向互动机制中发挥农村一侧作用的核心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之举,也是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大势所趋。要提炼干货,尽职尽责,才能汇聚起“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让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团结奋进的精神气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