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个河南之标准河南以标准河南建设推动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在我省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加快标准河南建设。为此,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对这一重要目标任务进行理论阐释。

主持:

本报记者李力

嘉宾:

郑文超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

张宏峰河南省科技平台服务中心主任

梅星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博士

刘祺省委党校副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

标准就是质量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话语权就是高效能治理

记者: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标准河南的意见》对标准河南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请介绍一下什么是标准河南及其重要意义。

郑文超:何为标准?标是尺度,准是准则,标准就是一种公认的尺度和准则。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人无规矩则不立,国无标准则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一步将标准化提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标准河南,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有力支撑。

建设标准河南,就是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河南标准,通过全域化的标准实施推广,提升全省标准化整体水平,加快构建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量、社会治理有标可依的新格局。标准河南建设对提升我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开放、支撑高效能治理、保障高品质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记者:刚才郑局长从宏观层面介绍了标准河南建设的重要意义,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标准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标准河南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请谈谈农业农村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梅星星:农业农村标准化是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固本夯基。在环境资源约束下,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能有效减少农业产业不同环节产品损耗,确保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安全充盈。二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既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又能促使相关标准协调、配套,有力支撑河南农业品牌建设。三是增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适应性。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既能突出市场化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又能兼顾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改善市场供需关系。

记者:标准化建设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创新,实则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那么,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宏峰:标准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抓手。实现规范运作的创新环境,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要素。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过程,恰恰是科技的“创新—应用—再创新”过程。同时,标准化是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捷径,新技术的标准化不仅是促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新技术推广的最佳途径。

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选择简化作用。标准化意味着尽量简单化。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交易、开放、安全、产权归属等环节都需要明确、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工业革命都会涌现大量创新技术,对相同的问题给出不同路径的解决方案。标准化就是在众多创新方案中加以选择,只保留最经济的、最合理的、最高效的、最符合目标的最佳方案。

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规范提升作用。当前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紧密结合,产业前后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协同创新需要功能协同、空间协同、区域协同和人文协同,而这些都需要标准化作为协同平台和制度载体。标准化有力推进产业跨界融合,起到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有助于产业突破发展瓶颈。

对科技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协调管理作用。科技型企业通过建立生产任务的过程标准、输出标准、工作人员的技能标准,协调包括人与设备和工具,人与劳动对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出标准化指令,督促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之间互相调整和适应,快速提高工作效率。

记者:标准化建设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推动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标准化建设也是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祺:明确政府改革的目标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实现这一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就要将标准化的理念、原则、方法引入到各级政府部门,突出改革的整体性、规范性,以标准化为手段,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履职能力,从经验治理迈向科学治理、制度治理。

为政府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克服创新过程的“碎片化”。局部创新后的试点经验复制推广阶段,容易出现因各地标准不一、口径不同带来创新“碎片化”问题。借助标准化的方法和工具,可实现政府创新举措的规范化和行政资源配置的更优化。

量化治理效能的评判指标,超越治理结果的“模糊性”。现代政府治理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标准化能够为政府治理提供统一的评估基准和标杆,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判政府治理目标完成度、受众群体满意度以及公共价值实现情况,为有效把握行政资源的投入产出效果提供依据。

发出河南声音贡献河南力量不断创新推广方式

记者:刚才通过几位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标准是创新和竞争的重要手段,是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请介绍一下我省标准建设的具体情况。

郑文超: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标准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国际标准舞台发出了河南声音。年,我省专家担任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实现了我国该领域零的突破;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轴承分技术委员会落户河南,实现了我省制造业领域零的突破;牵头制定修订国际标准21项,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参与国家标准能力显著增强,为标准国家队贡献了河南力量。在矿山装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农机装备、耐火材料等优势领域,承担39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省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比例达到8.9%,其中年达到16.4%。三是标准示范推广方式不断创新,为标准实施提供了河南样板。先后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第一个循环经济综合标准化试点市、第一个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第一个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四是标准化技术体系更加完善,为出彩中原提供标准支撑。成立了25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项省地方标准,《高标准粮田建设标准》《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等标准的发布实施,规范了管理、保护了环境、服务了发展。

健全体系推动全域发展加快引育标准人才强化政策保障

记者:加快推进标准河南建设,要紧紧围绕《关于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标准河南的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把握的方面有哪些?

郑文超:健全标准体系,推动标准实施。一方面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推动重点领域地方标准制定,提高标准质量,发展团体标准,升级企业标准,有效增加标准供给;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和技术标准创新企业,推动标准实施,提高标准化水平。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全域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标准化强农工程,以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制造业标准化领航工程,以标准领航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实施城乡建设标准化提质工程,服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提升工程,助力文旅文创融合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捷化;实施社会治理标准化强基工程,高效推进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实施绿色低碳标准化引领工程,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推动改革创新,夯实工作基础。实施河南标准“走出去”工程,争取制定一批高质量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升“河南标准”影响力和话语权。实施标准化创新发展工程,推进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健全科技与标准化联动机制,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实施标准化人才培育工程,建立标准化人才激励机制,培养标准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标准化服务业。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发挥标准河南建设工作专班和省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标准河南建设和标准化战略实施。健全标准化激励机制,对标准制定、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化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给予政策支持。

农业产业标准化应在四大领域实现突破

记者:刚才郑局长谈到了推进标准河南建设重点把握的方面,具体到农业农村标准化这一领域,我们的切入点在哪里?

梅星星:未来河南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应该基于“产前+产中+产后+农业保障”的全产业链脉络,全局谋划和系统性把握农业生产保障、生产经营、加工流通、标准化组织管理等四大领域。

农业生产保障领域:一是严格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依标建设确保“产地”安全。二是抓好产地环境标准。严格土壤质量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计量标准、地下水质量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标准;严格加工贮运过程化学添加剂和包装物使用标准。三是强化“农机农技农艺”标准建设。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优先修订并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并加快制定修订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标准。四是规范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以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服务小农户为重点,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土地托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规范等标准制定修订为突破口,逐渐延伸到现代农业大产业社会化服务各个环节。

生产领域:一是强化产出端标准化管理。深化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探索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产品身份标识化、产业全程数字化管理。二是加强动植物病害防控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疫情应急指挥体系,规划畜禽、水产等不同主产区域的疫情监测排查、信息报告、疫病强制免疫等工作;健全植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标准体系,规范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区域性联防联控流程。三是提升农业投入品风险监测标准。提高监测农田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农药污染等设施的智能化装备水平。

加工流通领域:一是推进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名录库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制度,深化实施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产品合格证制度。二是分行业、分品种筛选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建立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推动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三是利用AI、高清影像识别等现代化技术,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程无死角”的产品追溯体系。四是重点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大品牌”体系,通过品牌溢价激励各方主体贯彻标准化的能动性。

标准化组织管理领域:一是健全农业产业标准化标准体系。重点从河南省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突破,构建“产前+产中+产后+农业保障”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二是健全农业产业标准化组织实施体系。搭建“市场向导+生产经营主体自检+政府部门监督+产业技术联盟等第三方监督”的农业产业标准组织管理架构;突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三是完善标准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农业产业标准化监督“一张网”,强化“双随机”抽查和网格内巡检。四是突出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先行先试,树立标准化标杆。

坚持标准化与创新发展双向助推深化合作

记者:要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在标准化建设上顺势而动、抢位布局、加速赶超。请张主任谈谈具体的实现路径。

张宏峰:强化标准化战略意识。深刻认识标准化战略的重要性,聚焦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把标准化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找准着力点,推动技术、成果、信息、资金和人才等标准化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的标准化领导小组,集聚和整合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各方资源优势,注重区域协同推进标准化,完善共同治理,提升区域标准化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制定标准化的标准。加强标准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发挥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必要补充作用,形成制度和规则合力。在制定政策措施时积极引用标准、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依据法定职责,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注重事后监督和实效评估。建立标准创新奖励制度,对在标准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标准创新成果,纳入科学技术奖励范围。

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着眼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将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加大标准化人才队伍系统培育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等开设标准化专业课程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标准化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主导发言权的国际标准化高层次人才、优势和特色产业领域标准化专家,打造标准化智库。

深化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发展机制,搭建标准化合作平台,开展标准化专家交流、科研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的相关工作,并承担有关职务,协力推动、共同制定一批国际、国家标准。加强标准信息交换,加快推动我省标准“走出去”。

坚持标准化与创新发展双向助推。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要求,建立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推广支撑机制。引导、服务、保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研发,对创新技术与成果依法申请专利进行保护,支持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企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推动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标准合理釆用新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标准体系,促进创新技术转化为高标准的产品与服务,实现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企业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一批具有领跑者水平的标准制定修订,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发挥辐射作用。紧贴发展需求,建立面向未来、服务产业、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标准化体系,支撑创新发展。

深化认识协调多元关系

记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根据这一要求,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续用力?

刘祺:树立政府治理标准化意识。注重标准化理念、知识、方法等内容的宣传和培训,深化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政府治理标准化的认识。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治理标准化方面的人才培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推动转变观念理念。增加交流学习,总结先行先试地区的有益经验,内化为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提高本地区标准化建设水平。

完善政府治理标准化立法。法治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能够为政府治理标准化工作保驾护航,确保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改革在法治轨道内有序进行。应加强立法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协作,注重政府改革创新举措的标准化审查。推动标准化改革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的有机衔接,做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开展地方性立法工作,明确部门职责,公开地方标准,鼓励探索创新。

健全标准化治理的制度体系。标准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评判依据,现代化政府治理是标准的有效落实。推进政府治理标准化必须坚持标准制度体系建设与标准化改革工作同步推进,使标准制度体系与政府改革创新融会贯通。应立足本土实际,考虑地区差异,加快政府治理各领域相关标准的制定,力争实现“事事有标准可依、人人按标准履职”。

协调标准化治理的多元关系。公共事务治理中的相关主体应形成合作关系网络,这就需要有一套明确的、权威的社会规范,塑造网络结构、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应建立标准化治理工作协调推进的领导机制,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厘定主体间权责,明确主体角色分工,为多元主体协作共治提供基本遵循,助力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与服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