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抑郁症吃了药一直打瞌睡怎么办是不是副作用 [复制链接]

1#
治白癫疯多少钱 https://m.39.net/news/a_5218115.html

患者提问:

医生您好,我现在在吃抗抑郁的药。一开始吃饭的时候情绪和睡眠都有好转。但是最近却变得嗜睡,早上起不来床,记忆力也有点减退,有点精神不济,上课时总爱犯困,这是怎么了?是不是药物有什么副作用?

抑郁的小秦

对于粉丝提问,我们邀请了太原科大王永龙主任,给粉丝们做详细的解答:

吃了药嗜睡是怎么回事呢?

嗜睡是抗抑郁药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多出现于治疗早期。临床研究中,精神疾病类药物引发嗜睡的比例在10%左右;然而在日常实践中,实际比例可能远高于这一数字,甚至达到40%,尤其是首次发作的患者。

此外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也是嗜睡的危险因素,若抑郁症患者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其发生嗜睡的风险会更高。

除了因药物诱发嗜睡外,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本就包括了睡眠障碍。主要以失眠为主,故抗抑郁药物治疗多可改善睡眠及抑郁症状。

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嗜睡,尤以躁狂抑郁症的抑郁期多见,虽然增加了睡眠时间,但患者仍抱怨精力不能恢复。还有部分患者可能罹患“心因性过度嗜睡”,好发于青年人。

抗抑郁药为什么会引起嗜睡呢?

大脑是人体器官中最为精细的组织,各种神经、递质相互协调,协同管理机体的各个功能,哪怕是极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明显的功能异常或损伤。

现有的研究已表明其与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存在密切关联,所以目前抗抑郁药就是通过调整这些递质的含量来发挥抗抑郁的疗效的。但脑内的神经递质众多,大脑分区复杂,哪怕同一受体在不同的脑区也会有不同的作用。

目前抗抑郁药并不在特定脑区的发挥作用,故而在产生疗效的同时,会对其他脑区的其他受体同时产生作用,这就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嗜睡正是其中的一种。

哪些药物容易引起嗜睡?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抑郁药有8大类,共20余种,其中较易引发嗜睡的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米安色林、米氮平、曲唑酮和帕罗西汀,上述案例中的小秦即是服用的帕罗西汀。

但需注意的是,这几个药物只是引起嗜睡的概率较大,并不是其他药物就不会引起嗜睡,而且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同样的药物也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发生嗜睡。

还有的患者用药初始没有嗜睡的情况发生,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或剂量增大也同样出现了嗜睡的症状。所以在抗抑郁药的使用过程中还需密切注意自身的病情变化,如出医院复诊。

嗜睡并不都是坏事

针对抗抑郁药引起嗜睡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当患者存在显著攻击性、激越或睡眠欠佳时,嗜睡有助于降低唤起水平及躯体消耗,避免伤人伤己事件的发生,也有助于后续治疗的开展。

但嗜睡对于无法耐受及病情稳定的患者则是有害的。对个人而言,嗜睡本身不仅会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还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情感障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对社会来说,严重嗜睡可导致意外事故、失业、学业中断及人际问题。而且,在长期治疗中,嗜睡可显著扰乱昼夜节律,阻碍患者的功能恢复,需加以避免。

如何预防嗜睡?

为预防嗜睡作用的产生,服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发现困倦、嗜睡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在诊断前还应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减亦可引起嗜睡的症状,应加以排除。

如何干预?

当出现嗜睡时,应缓慢减量使用抗抑郁药的剂量及其他具有镇静效应的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盐)及苯二氮类药物等,或换用其他不易引起嗜睡的药物,但须警惕病情波动的风险。

若难以对药物组合及剂量进行调整,则可考虑在睡前服药。若嗜睡情况较严重,需加用中枢兴奋剂类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我们在生活上也可自行干预:

No.1

严格作息时间

要克服嗜睡,首先生活节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两头一时冲动要学习就熬通宵,睡觉时间时早时晚,最好养成每天早睡,不要熬夜的习惯。

No.2

多运动

进行一些适量的健身锻炼项目,可有效地改善生理机能,使身体呼吸代谢功能增大,加速体内循环,提高大脑的供氧量,使自己的心身得到兴奋,嗜睡就会得到缓解。

No.3

心理调节

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每天给自己制定好生活学习计划,白天应当要进行适当的学习、工作,使得大脑得到活跃和锻炼。

No.4

饮食调节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嗜睡与人体蛋白质缺少、机体处于偏酸环境和维生素摄入不足有关,因此调理饮食应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最好每天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饮酒。

缺锌会影响认知和注意力的集中,而海产品诸如紫菜、海带中,蕴含有丰富的锌,每周适宜进食这类食物1-2次。一日三餐不要吃得太饱,最好一天能吃三到五顿,否则胃过度膨胀,人容易犯困。

No.5

其他

避免情绪波动,白天有意安排休息以减轻症状,其次尽量避免较有危险的体育活动,如登山,游泳,驾车及操作机械。

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患者,容易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故应加强对本病的知识普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