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腾飞农民日报收录于合集#深一度29个
有人说,农业无人机是新农人的种田利器,是最接地气的“黑科技”;有人说,农业无人机是社会化服务的绝佳入口,是打开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的一把金钥匙。
二月从河南开始,一路向北到河北、山东给小麦打药,六七月回到辽宁主攻榛子园,八月转战新疆棉花田,之后再奔赴南方果园,这是辽宁小伙儿陈松一年的跨区作业路线图。
从以前揣着镰刀走天下的麦客,到驾着收割机驰骋四方的农机手,如今,跨区作业的大军中又多了一个新群体——飞手,他们的装备则是在空中作业的无人机。
在南方经济作物上,无人机作业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近年来,在庞大市场需求推动下,为解决打药痛点而生的植保无人机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全国农技中心的数据显示,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只有约架,到年仅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组织的植保无人机就已超12万架,作业面积突破10.7亿亩次,有超过20万名飞手活跃在田间地头。
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植保无人机的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打药,业内对其的称谓也被“农业无人机”所取代。有人说,农业无人机是新农人的种田利器,是最接地气的“黑科技”;有人说,农业无人机是社会化服务的绝佳入口,是打开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千亿级的市场蓝海”“炫酷高薪的新职业”等评价屡被提及,这个行业被寄予厚望和无限的想象,诸多光环加身,但也一直不乏质疑声。
无人机的发展给农业带来哪些变革?实际应用效果如何?一线实践者又有哪些切身感受?记者试图从多维度勾勒出这一行业的真实面貌。
从新鲜事物到标配
无人机飞入万千农户家
“一开始都不相信,打药用这么点水量效果能好么。”年刚接触无人机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种植户成国林和大多数人一样心存疑虑。成国林种了亩水稻,以前都是雇人打药,多的时候一天要雇七八个人,一人一天打30亩地,两三天才能打完一遍,每亩要用十几升药液量。而用植保无人机1小时就能作业亩,一亩地药液量还不到1升。
等打完看到效果,成国林信服了。“不光快,还喷得均匀,除草效果比人工打的还好!”自此,成国林再没雇人打过药,年他干脆自己买了台无人机。这两年无人机新增了播撒功能,现在成国林把播种、施肥、打药,都交给无人机完成。他告诉记者,如今当地种植户基本都是用无人机,几乎看不到人工打药。
“植保是农业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农户种地最难的就在打药。小麦还好一点,水稻打药时地里容易陷人、又是高温又容易中毒,我就看到过旁边地里人工打药中毒的。”年入行的武明刚,是全国最早一批飞手之一。一开始在黑龙江推广无人机时,农户都不相信,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挨家挨户上门免费打药做对比。武明刚还遇到过他们前面用无人机打完一遍,农户不放心又拿喷雾器再打一遍的尴尬。
飞手武明刚正在操控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
但经过两年的应用推广,飞防逐渐被农户接受和认可,年、年开始爆发式增长。如果说以前无人机还算是新鲜事物,现在几乎成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农人的标配。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变化。年黑龙江省农业无人机保有量约台,作业面积不足万亩次;到年保有量就快速增加到台,作业面积超过2万亩次;年全省保有量已达1.7万台,作业面积超过2亿亩次,飞防渗透率近90%。同时,年全省无人机播撒作业面积超1亿亩次,覆盖近50%的水稻田施肥。
不光在黑龙江,新疆年飞防渗透率也达到80%,得益于飞防打落叶剂的大规模应用,新疆棉花的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在中原粮仓河南,年开始用无人机进行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年5月在安阳举办的“千人千机”活动,8天完成多万亩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并全程实现平台监管,成为业内一大标志性事件,也充分体现出航空植保短时间内大规模防治病虫害的优势。
年起,原农业部在全国推广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航空施药技术,全国农技中心连续三年在多省举办无人机田间作业展示与技术培训活动。年湖南与河南首次试点补贴植保无人机。随着各地重视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购机补贴明显增加,无人机逐渐飞入万千寻常农户家。
“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面积最大的国家,连续几年调查数据显示,航空植保统防统治效果比农民自防效果提高10%至20%,减少农药使用20%至30%,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全国农技中心研究员郭永旺介绍说,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无人机在智能化飞控系统、喷洒系统、载药量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加之农药制剂的发展,实现了“枪”与“子弹”的完美结合,推进了低空低量施药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发展对农药减量、农业节本增效、应急救灾、保障粮食安全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志国告诉记者,这几年无人机相比前几年反而没那么“火”了,因为已经被农民接受,现在各地随处可见无人机打药,不像前几年还得靠政府推动。
无人机的应用,正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着革新和赋能,对于个体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种地更省事儿了,施肥打药成本更低了。如今武明刚还跨区承包了0亩地,他觉得有了无人机种地轻松太多了,以前也就敢包几百亩地,现在包几千亩也有底气。
中国农业科技招牌
“一专多能”无人机领先世界
就在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一台自主研发的植保无人机,农用航空应用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距甚远。短短十余年,我国植保无人机完成了从“玩具”到“工具”、从“表演级”到“实用级”、从“跟跑”到“领跑”全球行业发展的转变。
武明刚清楚地记得,年、年时植保无人机还比较简陋,不能自动规划航线,也没有摄像头,一台无人机要配三个人,一人负责操控,一人充电、兑药,还要有一个人跑到对面地头看着,无人机飞到头了要喊一声,起飞前也要提前手动规划航线、标注电线杆等障碍物。一天作业效率也就在二三百亩。
“一开始都是纯手动操作,对飞手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容易撞机,培训飞手要一个多月。现在的无人机可以说是傻瓜式的,会用手机就能操作无人机。不仅能自动避障,也能自动绕障,还有度防撞功能,操作非常简单,培训两三天就能上手了。”对此武明刚深有体会。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无人机产品基本都能做到性能稳定、皮实耐用,这已成为业内共识。电池快充技术逐渐改进,飞机防护等方面明显提升,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特别是大田作物施药技术已经成熟。如果说前几年还不乏对无人机性能和作业效果的质疑声,随着实践的不断验证,如今已得到业内人士和农户的一致肯定。
极飞、大疆等无人机领军企业的入局和深耕,也推动技术加速迭代升级,成本不断下降。年极飞P20和大疆MG-1作业效率仅为50亩/时,年发布的极飞P和大疆T40,作业效率已经高达亩/时。很多飞手表示,这几年基本每年都要换一批新品。
“这些年大疆在无人机上加入了图传技术和雷达避障系统,方便飞手作业时也能观察飞行环境,让无人机能随时感知障碍物并自动避让绕行。我们还在无人机飞行逻辑方向做了众多优化,让无人机可以识别果树的树心,在不规则地块也可以高效作业。”大疆农业市场总监樊文泽表示,农业无人机可以说是目前“自动驾驶水平”最高的农业装备。只需给无人机充好电装上药,剩下的就可以由无人机自主完成。
与大疆并肩的极飞科技这几年同样创新不辍。极飞科技公共事务高级总监佟巍告诉记者,极飞款农业无人机可搭载极飞睿喷、睿播和睿图三大任务系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实现全自主农田测绘、精准喷洒和智能播撒;创新分体平台设计,让无人机飞行平台和作业系统完全分离,便于无人机换装、转场、运输和维养。飞控和操作系统的优化,让无人机在弱网和无网环境下也能稳定、高效作业。
受益于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新疆石河子,新农人陈功旭从去年开始在亩棉田引入了多光谱无人机。只要操控无人机在棉田上飞一圈,就可以获得棉花生长的多光谱图,从而判断不同区域的棉花长势,进而生成变量喷洒处方图,更精准的作业不仅实现了5%的增产,也让智能农业从理想落地成现实。
飞防作业现场。
“通过航拍无人机+农业无人机+终端分析管理软件的组合,可以实时监测农田、作物情况,实现作物长势营养分析、精准变量施肥打药。”大疆农业慧飞培训负责人程忠义表示,无人机让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变得触手可及。
随着播撒系统的兼容升级,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不断被挖掘和延伸——在黑龙江的稻田播种、施肥,在山西的梨园中穿梭授粉,在江苏的龙虾田投喂饲料……从大田作物扩展到果树、茶叶等经济作物,“一专多能”的无人机正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成为新农人的种田利器。
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兰玉彬认为,无人机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密切结合,目前已在遥感监测、精准植保、智能撒播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应用,在农业人工智能发展中呈现“头雁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正在引领无人机行业高速发展,在飞行控制、超低空施药等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上,我国已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已出口到欧美、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人机已成为中国农业的科技招牌。”王志国评价说。
值得一提的是,年疫情刚暴发期间,在河南滑县,由于封村封路,农户无法正常开展农事。而河南标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滑县建立了20多个乡村服务站,农户在家只要通过标普农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