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战天斗地到顺应自然
TUhjnbcbe - 2021/10/27 13:01:00

中山村位于丹棱县西部,双桥镇西北,距县城21公里,到场镇政也有4到5公里,东邻团林村,南界隆兴村,西连张场镇长流村,北与顺龙虎皮寨相连。地处高山地带,海拔最高米,是相当偏远的山区村,交通自然不便,11.98平方公里的区域,有山地0亩(原中山村),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土地基本都是山地,生产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与落后和贫穷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这里的农民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三百坎(中山村的小地名)、三百坎,

田地挂在两边山,三日晴天苗发黄,

一场暴雨石头现,抠山抢石年年搞,

一年种来吃半年。

三百坎张蒙军摄

农业学大寨,唤醒了村民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力量。从年到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当时叫团结大队的今天中山村,四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组长)卢德才,一个个子矮小的人,身上有无穷的力量,硬是率领该队39户、人,开山造梯田,还在山坳造了一个约二三十亩的平地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小平原”,将粮食产量提高了1.5倍,解决了饥饿,实现了温饱,成为在全地区(市)和全县的典型。后来,又靠集体的力量在奶奶山(远看近似于玉女双峰),建设了50多亩的茶场。

其实,这里不易的生产生活条件,并未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说山高水长流,早在数百年前,这里可能还是极度缺少生产用水的地方,为解决水源问题,修建的高枧槽,就“以数抱百尺之木用作通水之具,于千仞岩壁之上”。虽然高枧槽渐渐失去它的通水功能,“用石槽百余丈……凿岩缝架山腰以通之”,“下临绝壁千仞,沿壁构木如栈道”的壮观景象还是保留了下来。史料记载在明万历年间还对高枧槽进行过维修。有人研究可能是元末明初的水利工程,据今天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如今的,当地村民享受祖辈战天斗地的成果,起码生产用水相对富足,靠农业学大寨精神修建的烂坝水库响水滩水库为他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因地制宜的开垦茶园,不断更新更加适应本地区海拔在—米的茶叶品种。逐步有花果山茶园亩,中山四组的神叫(音)湾茶园50亩,中山一组和五组的50亩左右,还有不少分散的小茶园。在先辈零星种植茶叶的基础上,大面积开垦茶园,逐步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年,村上还建立了第一个自己的茶叶加工厂——钟山茶厂。

聚润茶叶合作社的五位青年(当年是青年现在是中年),几辈人都是茶农,见到茶厂只是粗(初)加工,让本村优质的茶叶资源获得收益较少,生产的只是毛茶,在90年代村上的茶叶生产走入低谷。后来又分散,给茶农自己经营,但收益也有限。便有了提升茶叶品质的意识,先是聘请外面的制茶高手来村上带动制作高中端茶叶,为村民带来比较可观的效益。在年左右,享受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种植茶叶面积逐步扩大。年,成立茶叶合作社,还引进了高端的现代化的加工茶叶设备,利用高科技成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用工,最高标准地提升茶叶品质。

他们还不断引进和选择各类高端的茶叶品种。合作社发展到57户,有多亩,每亩为茶农带来的收入在-0元。茶叶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合作社的两个加工厂,不光能够满足本村茶叶的加工,还为附近茶场服务,成为全县最具加工能力的加工厂。对合作社成员除了种茶技术的指导,还保证不低于市场价全部收购鲜叶,保障了合作社茶农的收入。合作社抱团取暖的担当,赢得村民的信任,也为合作成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从先辈战天斗地的到今天的顺应自然,利用本算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茶叶,几经磨砺找到了发展出路,向着更加高端化的如白茶等有色茶方向探路,他们正走在路上,道路也越来越宽敞。

作者:骆志勤

图片:张蒙军、骆志勤、刘敬宗

.4.18

长按下图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战天斗地到顺应自然